以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以道德凝聚前行力量
——广西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人物事迹摘登
编者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广西推荐的梁小霞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崔译文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李莎、谭连乔、唐基木、陆秀缎、曾馥平、杨宁、唐翠玉、廖木森等8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以信仰指引人生方向,以道德凝聚前行力量。梁小霞、崔译文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了八桂大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全区各族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点亮一盏盏灯,簇起一团团火,成为善行的同行者、模范的追随者、良好社会风气的缔造者,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2名)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梁小霞 用生命履行战疫使命
梁小霞,女,199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梁小霞挺身而出,奔赴前线。她不顾自身安危,连续奋战,牺牲在抗疫战场上,用年轻的生命书写医者救死扶伤的奋斗篇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当医院支援湖北的倡议书一发出,梁小霞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虽然没能成行,但她没有放弃争取,再次主动请缨。这份坚定与渴望,感动了院领导,让她加入了预备队。2月21日晚,她和队友们抵达武汉。24日下午结束培训时,梁小霞接到当晚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的通知。
一开始,梁小霞发现最基础的扎针会因护目镜和手套的影响变得异常艰难,于是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盲穿技巧,很快熟练完成了无失误扎针。从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护理,到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梁小霞都认真细致地将每项工作做好。每次当班的4个小时里,她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完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80多岁的高龄患者,全家均被感染,老人情绪十分低落。梁小霞得知后,主动给老人喂饭、陪伴。
2020年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隔离病区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然晕倒,昏迷不醒。经过近90天全力抢救,梁小霞永远离开了她钟爱的护理事业,年仅28岁。
梁小霞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崔译文 用柔弱身躯勇挡罪恶尖刀
崔译文,女,1999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面对凶徒冰冷的尖刀,为了保护同学,崔译文挺身而出,身中8刀。崔译文见义勇为的壮举,感人肺腑。
2019年3月10日晚9时许,崔译文和同学小梁晚自习后回寝室,一男子持尖刀紧跟在后。凶手的目标是小梁,崔译文见状用力将小梁推开,自己挡在前面为小梁争取逃跑时间,却被男子猛刺两刀。男子很快追上小梁,小梁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中。崔译文捂着伤口挣扎起身,用柔弱的身躯紧紧地护住小梁,自己再次身中多刀,鲜血直流。男子丢下尖刀逃离现场。
此时浑身是血的崔译文,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伤严重,始终紧握住小梁被划伤动脉的手臂帮其止血,一直等到医护人员赶来。在抢救室内,崔译文多次要求先抢救重伤昏迷的小梁。经检查,小梁身中16刀。如果不是崔译文用身体挡在前头,后果不堪设想。而崔译文身中8刀,其中有3处为贯穿伤,她的肝被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深深的伤口,胸口到腹部还有一道长达17厘米的伤口。在ICU抢救了3天,崔译文才转危为安。
回忆起自己的举动,崔译文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知道,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勇敢的背后是家风传承,父亲崔宏伟也曾为救战友身受重伤,一直是女儿引以为豪的榜样。
崔译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勇敢与担当。如今,她已康复回到校园。疫情期间,她成立崔译文绘星志愿服务队,为抗击疫情、帮困助残等奉献力量。
崔译文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广西见义勇为英模。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名)
助人为乐类
李莎 在西部大山留下青春星火
李莎,女,1999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前系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大学毕业之际,李莎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讲台上,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外,她情系学生,打开留守孩子的心扉。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学校开会途中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来自四川偏远的大巴山脚下的李莎,家里经济困难。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虽然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保研名单,却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李莎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她单独教学习困难同学开口讲英语,经常关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难小女孩,帮助她融入集体、提升学习……
李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家访、谈心等方式向他们传递温暖。研究生支教团策划在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得知这里的大多数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外出,李莎便把视角对准这里,牵头制作短片《旭日东升》。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
李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
助人为乐类
谭连乔 用爱心点燃瑶乡孩子希望
谭连乔,女,毛南族,1969年6月生,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水力发电总厂退休职工。
20多年来,谭连乔致力于公益事业,发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个人捐助物资10多万元,带领团队募集爱心物资5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精神。
1995年,谭连乔了解到当地一位女孩小唐的遭遇。小唐家境十分贫困,但学习很努力,因家庭问题而面临失学。谭连乔找到了小唐的班主任,承诺一直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从此,谭连乔开启了公益之路。
2012年,谭连乔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先后组织开展了“石山育苗”瑶山儿童成长援助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儿童带去关怀温暖。9年来,谭连乔和爱心坊志愿者们走进都安的山山弄弄,让孩子们沐浴着爱心传递的希望之光: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乡安兰小学有了新教学楼,凤山县金牙乡大平村嫩村教学点有了崭新的校舍,河池市的30个乡村学校有了图书室……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谭连乔带领爱心坊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响应号召,积极参加防疫志愿服务。谭连乔和她的团队为抗击疫情筹款达154万元,组织发动募捐口罩、手套等医疗物品、生活物资累计达40余万元。
谭连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见义勇为类
唐基木 三进三出勇闯火海救5人
唐基木,男,1990年8月生,梧州市藤县金鸡镇富民社区居民。
他是一名普通快递员,面对熊熊烈焰,没有丝毫退缩,义无反顾三进火场成功救出5人,被称为“救火英雄哥”。
2018年5月26日晚,藤县金鸡镇天乐街一家五金店铺失火,店主3岁的儿子被大火围困在店里,危在旦夕。唐基木听到呼救声后,立即提起两个灭火器,冲向店铺救人。
火势越来越猛烈,危急关头,唐基木砸开旁边幼儿园大门,翻越2米高的石墙,冲破五金店后门。摸索到孩子的房间,迅速抱起孩子向外冲出。
救出小孩后,他得知店主还有一个6岁的大儿子,可能也被困在店内。他立即再次冲进火海,确认店主大儿子不在店内才冲出来。此时,他已被浓烟呛得直咳嗽,但当他听说还有4人被困在5楼的卫生间,其中有一名婴儿时,他第三次冲进火海。与几名热心群众将4人成功救出。火势得以控制,确认再无人员被困后,他悄悄离开了现场。
2013年以来,作为一名志愿者,唐基木常常深入村屯社区、街头巷尾宣传消防知识,累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3万余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坚守一线,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
唐基木荣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广西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诚实守信类
陆秀缎 致富报桑梓倾力兴村富民
陆秀缎,女,壮族,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陆秀缎信守“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承诺,诚信立业,致富后不忘初心,回报桑梓,用行动树起一面党员干部献身脱贫事业的光辉旗帜。
以品质立信,铸就诚实守信典范。1998年,陆秀缎瞄准市场需求,率先在东养村百冠山种植芒果。她深知唯有以诚信为本,才能在市场上立足。事实印证,她的百冠芒果成为百色乃至全国驰名品牌。
以实干立业,兑现脱贫致富诺言。“2020年,我们东养村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这是陆秀缎对东养村1600余名群众立下的庄严承诺。为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她向群众传授芒果管护技术。在她的带动下,东养村芒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销售收入1.83亿元。2020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东养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东养村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各家各户都盖起了“芒果楼”,购置轿车、建造别墅已不是新鲜事,陆秀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以真诚待人,赢得群众信任。陆秀缎动员爱人到林逢街开办农资店,农资店每年赊销农药化肥,最多的一年赊销了200余万元。
陆秀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诚实守信类
曾馥平 26载扎根山乡真扶贫
曾馥平,男,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
一句承诺,就是26年的坚守。从中科院到贫困山区,曾馥平扎根山区,首创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肯福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
“您放心,我是共产党员,是党派到环江扶贫的。我答应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这是26年前,曾馥平刚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调研时向群众作出的承诺。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深度贫困县。1994年7月,曾馥平来到县里,担任县扶贫工作队队长。26年的坚守,见证了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环江首创移民搬迁“肯福模式”,带领移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甘蔗、畜禽等产业。老百姓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万余元。该模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肯定,也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经验。
26年的坚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环江石漠化严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曾馥平带领团队提出“山上种树、山下种果、地种牧草、栏中养畜”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双赢”的模式让百姓收入逐年攀升。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目标。
曾馥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敬业奉献类
杨宁 大学生村官成脱贫攻坚领头雁
杨宁,女,苗族,198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杨宁2010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大学生村官。多年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带领苗胞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丽嬗变。
她是脱贫攻坚的带头人。江门村地处深山,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00余元,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偏远村庄。杨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把全村脱贫目标定在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和竹子加工业,并将“土特产”通过网络等方式销往各地。随后几年,杨宁积极动员贫困村民种植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办“苗阿嫂”品牌。2016年,杨宁联合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至2020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余万元。杨宁助推江门村销售特色农产品15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改变了以往江门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局面。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她选择留了下来。经过10年努力,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她是留守儿童的“大家长”。杨宁将自己家建成“留守儿童之家”,每月抽出空闲时间把留守儿童集中在一起辅导学习、心理疏导等。
杨宁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孝老爱亲类
唐翠玉 “爱心妈妈”孝亲敬老助孤残
唐翠玉,女,瑶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妇联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后,先后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邻里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与村里的青年教师蓝如川结婚后两年,瘫痪在床的婆婆蓝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于丈夫在茶油小学任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由唐翠玉一个人承担。
每天,唐翠玉白天给婆婆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头发,时常为婆婆翻动身子;晚上,为方便照顾,她和婆婆睡在一起。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县寻医问药。当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岩滩镇买药回来时,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产。
为减少婆婆病痛带来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样一样地变卖,并向熟人借钱,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绿叶爱心家园”,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和附近无人照顾的81位乡亲,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顾的贫孤儿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学。
唐翠玉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孝老爱亲类
廖木森 “独臂侠”奋力撑起一片天
廖木森,男,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梧州市岑溪市安平镇中庆村村民。
虽然失去左臂,他却活出精彩的别样人生。作为一个特殊的12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扛起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当地群众称为“独臂侠”。
12岁那年,廖木森由于意外受伤,左臂截肢。此后20年,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廖木森身上。他紧随母亲一起耕田种地,照顾患有眼疾的爷爷,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成人。结婚后,他与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共同劳作和照顾父母、儿女,以及弟弟一家共12口人生活起居。长期的贫困和父母亲的残疾,让他的一双儿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学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教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他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盖起猪圈,购买猪苗,扩大生产。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年底提前脱贫摘帽。如今,廖木森的养殖场正常存栏母猪、大小肉猪70多头,年纯收入近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廖木森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孝老爱亲的“小爱”应当转化为帮助更多人的“大爱”。他手把手地传授同村的3户贫困家庭养殖技术。参加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回来后,他又帮扶另外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廖木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