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各地各单位推荐、网友点赞评议、评议会综合审议,河北省拟推送8人候选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榜”,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2年4月28日—2022年5月3日
联系电话:0311-87902746
电子邮箱:hbwmbhr@126.com
河北省文明办
2022年4月28日
冯益为:大学生奉献冬奥赛场 风雪中为志愿者保驾护航
冯益为,男,199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燕山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2019年开始,冯益为经历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出色完成各类学习任务,日复一日进行体能训练与志愿服务技能锻炼。他作为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全程参与组织燕山大学志愿者选拔、培训等工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他担任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主管,为冰雪盛会贡献青春热情和力量他,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作为全国获此殊荣的8名志愿者之一参加大会并上台领奖。他曾获得河北省新时代“冀青之星”典型人物、“红色基因代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表彰、河北省“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
全程坚守,争当先锋,努力成为“最温暖的光”
为了更好的服务冬奥会,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冯益为协助组织燕山大学校内志愿者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从志愿者誓师大会到出征仪式,从日常的志愿者培训到领取志愿者装备,他百折不挠地坚持到最后。
2021年12月,冯益为参加“相约北京”国际训练周的实战演练,时刻思考工作如何再提升,服务如何更到位,孜孜不倦,不断锤炼。冬奥赛时,他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全程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全部24个比赛日,在张家口赛区工作70余天,专业、高效上岗服务384小时。在这期间,他编写志愿者工作日报33期,策划新闻点45个,报送志愿者岗位服务信息769条。
克服严寒、风雪等极端天气,长时间户外工作,他的汗水凝结成冰霜。工作之余,他还多次帮助遇到困难的外国友人和残障人士,为着急赶路的外国运动员协调解决通勤问题,外国朋友们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向他致谢。
无微不至,熔铸真情,做“志愿者的志愿者”
来到场馆之后,冯益为被选拔为冬奥青年先锋队的一员,时刻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作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志愿者主管,他需要通过志愿者综合管理、培训考核、团队建设、宣传评优等工作,服务全场馆近五百名志愿者。为了让因为闭环内外不能见面的志愿者可以沟通交流,他参与打造“冬两志愿E家”线上交流平台,畅通场馆19个业务领域信息互联;为了打造志愿者们休息、放松的温馨港湾,他精心设计和布置了志愿者之家。
“陪伴在志愿者身边就是我的任务,让大家感受到温暖,让大家有动力积极工作就是我的目标!”冯益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志愿者们发放万余份激励物资、制作百余张生日贺卡、组织“一起来画冰墩墩”、“共度春节”、“欢度女神节”等20多项活动,为志愿者们投身冬奥服务提供暖暖温情和源源动力。
专心专业记录,让志愿者们登上高光舞台
冯益为所服务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赛时共产生11枚冬奥会金牌和38枚冬残奥会金牌,是赛时运行时间最长,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场馆。这里近500名志愿者来自京、冀两地近30个单位,涵盖了政府、高校等社会各领域,来源广泛而丰富,他的工作之一就是记录志愿者的工作动态与精彩瞬间。他奔波在场馆每一处角落,按下了五千多次相机的快门键,在键盘上敲下数万字的文字材料,努力将志愿者的温暖故事和亮点工作推上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有关素材被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冬奥会刊、北京日报等各类媒体采用,累计报道了146次。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幕式志愿者致敬短片《温暖的雪花》中,冯益为看到了自己所拍摄的影像资料。画面中的志愿者们跑来和冯益为道谢。在他的努力下,志愿者们的服务点滴从赛场飞到了鸟巢,展示给全世界观众。
郭进考:农业专家致力小麦育种40余载 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郭进考,男,汉族,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他扎根辛集市马兰农场48年,致力于小麦育种与推广工作,带领团队选育节水品种,提出小麦节水高产育种理念,创新育种方法,培育出高产、节水小麦品种近30个,并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奖、首届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荣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
坚定理想信念 培育优质小麦
1973年,郭进考农校毕业,带着成为育种专家的梦想,进入刚刚创办的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工作。面对“一无育种资源,二无试验设备,三无研究资金”的工作环境,他先后拜访40多位专家,请教100多位同行,搜集500多份育种材料,认真研读各种大学教材和农业专着,做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除此之外,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上千个原始材料确定亲本,坚持每年做上百个组合,去雄上万个小花,把矮秆、大穗、多穗、抗病、抗旱、抗寒等基因融为一体,再从上百万株的后代中选择出符合要求的优良株系。1990年,经过多年探索研究,他成功培育出“冀麦26”小麦品种。该品种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亩产量达到400多公斤,实现了由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成为本区域第6次品种更新的主要品种。1996年,他成功培育出“冀麦38”小麦品种,亩产量达到613.34公斤,刷新了河北省当时的高产纪录,将河北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的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了粮食增产。
突破技术瓶颈 实现转型升级
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日益匮乏现象,郭进考转变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节水稳产高产小麦品种的培育上,带领课题组寻找最“耐渴”的种子。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团队创新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节水高产育种方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采用新育种方法培育出的“石4185”小麦品种,实现节水与高产相结合,亩产量达到716.7公斤,成为国家标杆品种。
随后,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 一批更加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相继问世,“一水保千斤”的梦想成为现实。2021年,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培育出超高产品种“马兰1号”,具有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点。6月14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南楼村小麦控水节肥丰产增效百亩示范方田,实收“马兰1号”面积4.3亩,籽粒平均亩产为811.9公斤,创河北省小麦单产最新纪录。“马兰1号”成为名副其实的节水超高产品种。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推广到8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上百亿元,成为麦农交口称赞的小麦育种专家。
主动担当作为 助力粮食生产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基于这一出发点,郭进考再次转变育种方向,向绿色高效优质专用品种领域进军。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研发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均衡、宜食宜工的各类型种子,建立起足够丰富的“种子库”。届时如同超市购物一样,老百姓的个性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他坚定地表示,已经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温饱问题,缓解了区域性的缺水生产难题,下一步要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绿色高效优质专用新品种,让老百姓既能种得省又能吃上安全营养的食品,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人的饭碗能够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8年,辛集市马兰农场成立了全省01号老专家工作站,他勇挑重担,担任工作站站长,助推构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产业化全程服务体系的发展,让马兰农场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筑牢坚实的“根据地”。
姚凯旋:青年工程师甘为雄安“老黄牛” 呕心沥血耕耘“云上城”
姚凯旋,男,汉,198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业部副部长,自2017年来到雄安新区以来,他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在雄安数字城市建设的大地上,辛勤耕耘,构建了新区“边云超网安全”五位一体的城市计算体系,全力推动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先后入选河北省“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河北省“冀青之星”、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先进个人。
坚定理想信念,建设数字雄安
2017年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感召和鼓舞下,姚凯旋毅然决然放弃原有的高薪岗位,带着原同事的惋惜、家人的不解,在全球6000名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加入雄安集团的23位同志之一,踏上雄安这片热土,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冲在工作的第一线,为集团成立初期的信息化建设、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雄安超算云中心建设、智能城市光网建设、统建共享信息化机房建设、疫情防护、通讯管线迁改、数字城市公司网络安全防护和安全质量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始终秉承铁军精神,冲锋在前沿、战斗在一线,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哪里的骨头最难啃,哪里就有姚凯旋的身影。
冲锋在前,消除“数据孤岛”
雄安新区刚成立,为避免陷入“数据孤岛”的陷阱,需紧急建设临时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汇聚,这个重担落在了刚入职不久的姚凯旋身上,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发扬5+2、白+黑的精神,把建设现场当成办公室,每日几乎只休息三四个钟头,近两个月没有回到山西家里,终于实现了雄安临时数据中心IDC建设和云平台搭建,圆满完成临时数据中心上线运行,为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敢为人先,搭建雄安城市计算体系
新区数字城市的建设会产生海量数据,海量的数据计算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为破解这个业界难题,姚凯旋以“无创新就无雄安价值”的勇气和担当,先后奔赴国内多个超算中心调研,与业界专家深入研讨,最终确定了“边云超网安全”五位一体的城市计算体系,打破计算瓶颈,夯实数字城市之基,最终雄安城市计算体系受到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为实现雄安城市计算体系的成功落地,五年来姚凯旋带领团队呕心沥血,在新区一张白纸上建设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实现云超计算融合;搭建雄安新建片区智能城市光网,构筑城市计算的神经系统;布局信息化机房,促进边缘感知节点融入雄安城市计算体系。如今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已经封顶,预计2022年底投产试运行,容东智能城市光网已经进入通缆及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23年成网运行,信息化机房已经在雄安新区新建片区遍地开花,建设了335个节点。
疫情防控,点滴体现雄安速度
疫情防控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面对疫情反扑,姚凯旋又一次冲到了前线。“项目现场的防疫安全是重中之重,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项目进度,一点问题都不能出!”他在超算项目现场是这样说的,也是身先士卒、率先而动的。他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制定项目工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防疫措施横到边、纵到底。他带领队伍连夜摸查工地人员底数,对现场所有人员的信息全面排查,组织全员核酸检测。遇到周边地区发生疫情,工程场地迅速实行封闭管理,按照“红黄绿”三区分级管理,提前准备隔离区有备无患。在姚凯旋和团队同志的努力下,最终超算云项目成为雄安新区疫情防控模范工地,无一例确诊病例发生,保证了工人健康和项目建设进度。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但作为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开路先锋,姚凯旋义无反顾,始终弘扬“老黄牛”精神,为实现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奋力前行。
白文龙:蓝天救援队员赓续冬奥梦 以专业服务展示志愿风采
白文龙,男,汉族,197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张家口农商银行洋河新区支行行长,工作之余的他还被大家称为“公益达人”。2014年,他担任宣化小小烛光公益促进会的副会长,2015年他又兼任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宣化队队长,同时也是张家口市多个民间爱心组织的有力外援,冬奥期间是张家口赛区宣化城市志愿服务宣化区鼓楼大街点位负责人。多年来他先后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学子捐款捐物十万余元,带领蓝天救援志愿者参加消杀等各种应急救援上千次,带头服务冬奥冬残奥53天,志愿云上他的服务时长达15000多小时.....工作公益两不误的他先后获评张家口农商行十佳支行行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好人、河北省优秀志愿者、张家口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备战冬奥会,力争做志愿者先锋
张家口与北京联合申奥成功那一刻起,为冬奥服务就成了他这个老公益人的梦想。他召集朋友收集各种冬奥纪念品5000余件,点燃全民迎奥热情;协助宣化团区委开展冬奥城市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和审核冬奥会城市志愿者50余名,其中5名优秀蓝天救援队基干民兵参加了崇礼赛区的安保执勤。
期间他带领着志愿者每天用小熊打卡跟读来进行英语知识的积累与学习;积极参与线上志愿者礼仪培训,提升自身修养;从各个渠道获取本土文化知识,以便及时向外界展现家乡的悠久历史;他对全体蓝天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冬奥专题讲座、外事素质拓展、急救实景演练等多形式的培训课程学习。组织宣化蓝天救援队进社区、上广场、下乡村开展居民日常突发情况应急处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受益人员6000多人。在12月的测试赛执勤中,他发现一位老人迷路了,一边陪同老人在就近店铺歇着聊天探问家人信息,一边联络当地派出所、附近街道办事处、社区迅速查询,在朋友圈及时转发老人信息等多种办法开展施助,仅用一个小时就帮老人平安回家。测试服务结束后,他被推选为测试赛优秀志愿者。
服务冬奥会,向世界展示文明向上的张家口
50多天的冬奥和冬残奥,他带领33名队员坚守在在宣化区鼓楼大街点位,开展协助疫情防控查验游人二码、为游客指路讲解张家口历史故事和周边景点等服务,团队累计服务冬奥时长14000小时,以专业热情的志愿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在张家口人民的精神面貌。
他除了完成既定的每日8小时的常态化服务,还积极协调点位各类问题。春节期间他为了让其他志愿者们可以轮换着回家吃团圆饭自己独守岗位持续服务;天降暴雪他立即组织志愿者们到达步行街开始清雪工作。期间他还成立了蓝天冬奥志愿者救助小组,在冬残奥会开幕当天到宣化天音康复中心看望听障儿童,送去文具、零食和水果,和孩子们一起用轻粘土制作冰墩墩;为宣化崞村镇小西庄、南峪沟53户留守老人和残疾人送去一千多斤新鲜蔬菜;在冬残奥会闭幕那天,他和女儿一起来到献血屋每人献血400cc,为冬奥志愿服务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传承冬奥志愿者精神,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
三月初我国多地再次暴发新冠疫情,他与队员们刚下冬残奥服务还未来得及修整就再次迎难而上,成立疫情防控突击队。自费购买消杀5000余元的工具和物资,为30多个商场、学校、社区进行义务消杀工作,并协助社区进行居民核酸检测、排查外来车辆和入户摸底等防控工作。5月1日,张家口宣化区1例外省市输入阳性病例让全区实行临时封控管理。他再次率先加入到宣化区疫情防控保障活动中,五天共出动队员300人次,保障全员核酸7个点位,防控值守9个小区,消杀23个小区,消杀面积30多万平方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后冬奥时代的志愿者精神。做一件好事容易,当一辈子好人难。他以蓝天救援志愿者赓续冬奥梦,以大爱奉献青春力量,谱写志愿服务新篇章。
刘文江:80后好小伙爱心奉献16载 累计捐款捐物600余万
刘文江,男,汉族,198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人,河北雪中炭公益团队发起人。自2006年开始做公益,积极投身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抗洪救灾、新冠疫情防控等公益活动,坚持公益十六载,个人累计捐款捐物达680余万,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累计突破700小时,在公益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他曾获河北好人、河北省慈善家、最美公益大使、中国慈善十大诚信人物等荣誉。
慷慨解囊的爱心使者
16年来,刘文江满腔热血做公益,爱心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用心、用力、用情为社会奉献着。在石家庄市赞皇县阳光小学、平山县西柏坡希望小学、井陉县南蒿亭小学和杜家庄小学等多地建立刘文江助学基地,每年为当地留守儿童、孤儿和失学儿童等捐赠价值10万余元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自掏腰包50余万元,开办“雪中炭爱心粥屋”,为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提供免费爱心早餐,自粥屋开办以来,每天都有数百名环卫工人吃爱心粥,一碗爱心粥,温暖一座城;他每年春节前都会组织一系列暖冬慰问行动,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理发、剪指甲、送春联、文艺表演;此外,他还为家乡出资20余万元修缮道路、筹集爱心助学款,在家乡开办爱心企业,解决村民在家门口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不畏艰险的救灾义士
在大灾大难面前刘文江毫不退缩。雅安、玉树地震后,刘文江通过举办慈善晚会,为灾区善款;鲁甸受灾时,更是亲自将一车车的急救物资送到灾区,累计达40余万元;2021年河南洪涝灾害,刘文江自带冲锋舟和方便面、鸡蛋、牛奶等生活物资以及行军床、被子、消毒液等救灾物资总计价值30余万元,第一时间奔赴卫辉、新乡、安阳、鹤壁等灾区现场,四进四出河南二十多天,每天睡眠不超四个小时、嗓子喊哑、身体局部被不同程度晒伤、吃饭就地随便对付一口,争分夺秒救助灾区人民。卫辉当时正在泄洪,水位已有半人多高,刘文江发现两个等待救助的老人,经了解是个空巢家庭,他说你的子女不在身边,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儿子吧,背起老人就往救助点送,时至今日,老人仍对刘文江的善举铭记在心。
深入一线的抗“疫”先锋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刘文江先后深入到武汉、石家庄、郑州等多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型捐赠活动30余次,累计捐款230万元,走进10余个市(县),深入“疫”区,协助消杀面积达10万余平米,协助核酸检测2万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700余小时。不管是在定点隔离医院等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点地区为医护人员送医疗捐赠物资,还是在火车站、主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为抗疫一线执勤干警送防护物资,还是在社区防疫一线开展环境消杀、协助核酸检测,都能发现刘文江的爱心身影。石家庄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刘文江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达2万多步,他就是石家庄市17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的缩影,不顾危险,不辞劳苦,不计报酬,用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疫情期间,刘文江所住的小区保安,都知道小区里住着个披星戴月忙抗“疫”的特殊居民。
一件志愿红马甲,一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奔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正如刘文江的座右铭那样:“公益事业不是我们捐了多少钱,而是我们做了多少事,影响了多少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陈瑞明:公益达人为百名老英雄录制视频 让红色思想永流传
陈瑞明,男,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邢台市信都区中兴街道办事处中信社区居民。为了让更多人走近英雄、学习英雄,他采访了10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并为他们录制视频,并通过视频号、头条号等平台播放,获得大量关注和点赞,让红色思想永流传。30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活动,曾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2021年度福彩杯“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赈灾济难 吹响救援集结号
陈瑞明的血管里,总是流淌着沸腾的热血。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瑞明组建了“牛城老兵突击队”,这是邢台市第一支民间公益救援组织、第一支经过四川政府批准入川救援的志愿者队伍。陈瑞明带上家里仅有的3万元积蓄,带领救援队于5月15日到达北川,投入救援战斗。陈瑞明把救援队分成7个战斗班、1个医疗组,自己带领12名党员组成党员战斗班,专门执行急、难、险、重的任务。抢救伤员、搭建仓库、搬运物资、卫生防疫……在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牛城抗震救灾老兵突击队”的队员。在救援过程中,因为余震导致千斤顶滑脱,他腰椎被压伤,一直靠打封闭坚持在一线指挥救援,直到任务完成才撤离,直到现在伤痛还一直困扰着他。据不完全统计,在灾区的21天中,他们共救治伤病员800多人、卸下了167个车皮和130卡车的物资,1万余吨。救援队用过的救援器材,作为两个城市的友好见证,已经被四川江油市“感恩园”永久收藏并陈列展出。
传播大爱 “照亮”公益之路
从1990年组建第一支公益救援队,陈瑞明三十年如一日传播大爱。他为承德隆化小学送去价值几万元的教辅报纸、教具,准备去舟曲救援的时,腰椎突出症复发,他却把好心人给他的5000元治病钱,寄给了衡水一个没有学费的准大学生,并与衡水当地志愿者共同为9名准大学生募集到上学费用……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陈瑞明向国家卫健委、应急办、中国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递交了请战书。连续5天6夜横跨9省、行程6000多公里,紧急驰援湖北武汉,运送近千万元医疗应急物资。
争分夺秒 留住老兵英雄印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参战老兵正在离开我们”。经过深思熟虑,陈瑞明决定用影像的形式留下老英雄们的光荣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英雄、关爱英雄、记住英雄。为此,陈瑞明来到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为38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前辈录制了珍贵视频资料。有的老人记忆模糊,有的老人方言很重,为了准确记录老英雄们的事迹,陈瑞明反复交流、核实,有时还要借助老人亲友或医护人员的“翻译”。看似简单的视频采制,后期需要搜集资料、素材剪辑等,还要逐一梳理保存“红掌印”信息,工作并不轻松。截止到2021年12月,陈瑞明行程近两千公里,为100位老英雄们留下了珍贵视频资料和红色掌印。这些影像故事,目前经追寻红色印记视频号、今日头条等网络视频平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网友们对他的行为给予了热情点赞。下一步,陈瑞明准备把这些英雄的事迹做成展板,走进学校进行红色展出,对孩子们进行红色传承。
郑 毅:英勇教师手肘砸冰勇救人 危难时刻铸师魂
郑毅,男,汉族,197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唐山市友谊中学后勤副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1年来,丹心育桃李,热血铸师魂。学校组织筹备的各项活动都有他忙碌的身影,维护学校各种设施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救人水火,时刻彰显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2年4月荣获“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称号。
危急时刻 破冰救人
2月27日,唐山市友谊中学教师郑毅于环城水系西北段将一位不慎落水的六旬老人成功营救。
当日19时左右,郑毅沿站前北路环城水系跑完步,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救命!”。“当时听到有人呼救,我就迅速跑了过去,看见河中间一个人影扑腾着时隐时现,声音越来越微弱。我当时也没来得及细想,马上脱掉外衣,为了减轻重量,保证安全,我又把上衣脱掉,赤膊跳了下去。”郑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人命关天,刻不容缓。郑毅冲上冰面,冰面承受不了重量,“哗”地裂开了,早春二月的唐山,夜晚依然寒冷,此时河中冰水混合,可谓刺骨。但是落水位置距离岸边还有10多米。走,走不过去,因为冰面承受不了重量;游,也游不过去,因为浮冰很厚。危急之下,他当机立断——破冰,开辟出一条“水道”!因为没有工具,他只能用胳膊肘砸,一下接一下……胳膊没劲儿了,就用胸口压碎冰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他终于游到了落水者身旁。此时,落水者已经精疲力竭,郑毅一只手抱住她,另一只手奋力拍打水面,游向岸边。两个人的体重加上破冰时的体力消耗,已让他气喘吁吁,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托举着落水者游到岸边。这时,一些热心群众众人齐心协力将落水者成功营救上岸。警车、救护车相续赶到现场,看到救护人员赶到,落水者得到妥善救治后,郑毅披上外衣默默地离开了。
事了拂衣去 淡泊功与名
回到家中的郑毅,换洗完毕后,才觉得浑身疼痛,原来他的双臂、前胸、后背早已经被尖冰扎得伤痕累累。即便这样,2月28日早,他仍然准时到达学校,迎接新学期返校的学生们。在校园里,他像往常一样,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昨天的事。
直到中午时分,有记者联系到学校,同事们才得知英雄就在身边。郑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带头来做这件事,对我的学生也是一种熏陶和感染。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心中有德 行中有义
郑毅身系群众的行为,绝非偶然。2019年暑假的一天傍晚,郑毅饭后骑自行车到南湖游玩,走到南新道卫国路交叉口尚湖名筑东门口,看见一个三轮车侧翻在马路边,司机的身体被车把压在了下面,几次试图起身都不能成功。这时更危险的一幕发生了:车厢里装载类似油的不明液体慢慢洒出来,如果遇到明火,可能顷刻着起火来。这时郑毅不顾自身安危,一个健步冲上前去,凭借他的冷静和力量,硬是徒手把三轮车搬了起来,把司机从车底救出。由于救治及时,处理得当,司机只受了点轻伤,现场也得到了妥善处理。
刘培英:好嫂子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一家老幼
刘培英,汉,女,1952年10月出生,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棒张村村民。刘培英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22年,照顾一家大大小小11口人,身为大嫂的她,肩负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和弟弟妹妹们的责任,辛辛苦苦,没有一句怨言,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照顾瘫痪婆婆尽孝心
刘培英婚后第二年,婆婆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端水喂饭、擦洗身体、端屡端尿……刘培英一直贴身伺候、悉心照料。在一次吃饭期间,婆婆拉了一床,儿媳刘培英放下饭碗,不顾脏臭,给婆婆擦洗,等收拾完饭已经凉了。这样的事时常发生,尽管是在寒冬,刘培英也第一时间收拾利落,她的手也因此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邻居来串门,都很纳闷,婆婆铺盖的都是干干净净的被褥,屋里没有一点儿异味。直到婆婆去世,她也没让婆婆生一个褥疮,用过一床脏被子。
抚养弟弟妹妹显母爱
因为刘培英夫妻是家里的老大,小叔子和小姑子年纪尚小,因为母亲患病,没有享受到的母爱,大嫂刘培英都弥补上了。她把弟弟妹妹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新衣服、好吃的都是先给弟弟妹妹们,供他们上学,给他们成家……
当着大嫂,做着母亲。经常照顾完所有人之后自己再吃一些剩菜剩饭,有时饭菜都已经凉了。现在3个弟弟妹妹都考上了大学,进入了大城市工作并结婚生子,一提起自己的大嫂都说没有大哥大嫂就没有现在的他们。
夫妻恩爱和睦传家风
刘培英夫妻二人照顾着全家11口人,生活虽清贫,但夫妻恩爱和睦,两个人每天起早贪黑干农活,发誓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她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为生计奔波,繁重的农活、做不完的家务、再加上六七个上学的孩子,种种压力从来没有使她对老人有丝毫的怠慢。遇到烦心事,从不在老人面前表现出来;遇到老人发脾气,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哄老人开心。她说:“老人家身体不好,心情难免会受影响,照顾他的时候我会再细心一点。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年纪大的时候。我也有孩子,现在我得为她们做出一个好榜样,好好孝敬老人。”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变好,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虽然子女都成家立业,但刘培英仍每天忙里忙外,照顾子孙和因病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总说,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不能让老人孩子受委屈。
|
|
|
|